站内检索: |
以“三集”促“三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14-02-10
柳州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应着力构建具有“新增量”、“新质量”和“新能量”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其中,扩大“新增量”必须要有“集聚”,体现产业形态、布局合理化的要求;提升“新质量”必须要有“集成”,体现附加值和产业链整合提升的要求;补充“新能量”必须要有“集约”,体现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运用新技术的要求。
(一)以“集聚”来扩大工业发展“新增量”。构建“点”、“线”、“面”战略层级布局,夯实集聚“新增量”的坚实基础。一要通过完善“点”来扎稳脚跟。所谓“点”就是当前“1271”11个工业园区,即1个国家级园区、2个自治区级园区、7个自治区A类园区和1个自治区B类园区。围绕“点”主要是提升“一轴两区两带”的空间布局,完善以阳和—官塘—雒容—鹿寨一线为南北发展轴的“一轴”布局,打造汽车产业产业集群;完善以河西工业集中区及柳北工业集中区为中心的“两区”布局,提升工程机械、钢铁、循环经济等产业;完善以洛维—新兴—穿山工业带和沙埔—大埔—融水—融安—三江工业带为中心的“两带”布局,壮大县域工业。二要通过扩张“线”来展开两翼。在东、西两“线”打造两大千亿产业集聚区,东部通过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带动官塘、阳和、洛维片区协同发展,将城市东部打造成柳州项目集聚重地、科技创新先导和经济发展龙头的千亿元产业集聚区。西部依托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等大型企业,带动河西、白露、鹧鸪江、新兴片区协同发展,将城市西部打造成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便捷大型产业物流的千亿元产业集聚区。三要通过升级“面”来振翅腾飞。以“点”、“线”的有效融合,构筑强大的整体支撑面,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布局以及西江经济带合作布局中赢得重要关键位置,以“面网”形式集聚优化自身产业发展布局。
(二)以“集成”来提升工业发展“新质量”。整合发展优势产业资源,打造具有柳州特色的优势重点产业链,以附加值和产业链的整合提升为工业发展带来“新质量”。一是以“集成”巩固提升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冶金、机械应是在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产业领域,加快引进具有规模优势、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关联产业及产业升级项目,补强产业链体系缺失,集成完善“全产业链体系”。二是以“集成”培育壮大两大新支柱产业。化工、有色金属和新材料应在弥补产业链配套企业、深加工缺失领域,加快引进集成具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配套企业及其项目。三是以“集成”改造升级四个传统优势产业。食品、建材、造纸、日化应克服产业链体系技术创新薄弱环节,以提升龙头企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引进产业链体系的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打造产品档次高、产业链完整、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优势产业。四是以“集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制药三个新兴产业应克服产业链体系相关技术不配套、产业规模小等问题,加快引进关键部件生产技术、领军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以“集约”来补充工业发展“新能量”。 推进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低碳化”和“信息化”为动力的集约方式,为工业发展补充全新能量。一是推进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抓好冶金、有色、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制糖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开展生态设计评价试点工作,将治污从消费终端前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推进和完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工作,发挥示范企业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促进提升重点行业发展水平,加大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在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产业园区、自主软件、产业联盟等领域,支持一批骨干企业“两化”融合类示范项目。
|
||
| ||
|
||